李彻显然对此已有深思,从容答道:“朕以为,这首都之所在,当随国策重心之转移而变化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何意?”杨忠嗣也忍不住追问。

        李彻将自己的构想娓娓道来:“譬如眼下,我朝首要之务乃是南下平定伪帝,统一江南,则军政重心自然在南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那么,帝都作为东京,便是四京之首,朕与朝廷便驻跸于此,统筹全局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待江南平定,若北疆罗斯国衅起边患,则战略重心北移,奉天作为北京便升为首要,朝廷亦可适时北迁,以便就近指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同理,若用兵吐蕃,则朝廷可暂驻西京长安;若天下承平,意在休养生息、发展内政,则长安、洛阳皆可作为首都,多立一个中京也无妨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众人闻言,皆陷入沉思。

        此策妙处显而易见,多京制确实能更灵活地应对帝国的治理需求,加强中央对边缘地带的控制力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弊端也同样突出:朝廷迁徙,耗费钱粮巨大。

        且频繁变动政治中心,易导致政局不稳,官吏疲于奔命,政务衔接不畅。

        听到众人提出的这些忧虑,李彻笑了笑,神色却愈发认真:“这正是朕需要与诸位仔细商议之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