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年龄的长大,同学们基本上都不说西山客家话了,要嘛讲普通话,要嘛讲官话,官话又称为华埠话,实际上就是过去的普通话,旧社会里人来人往都是说官话的,实际上也是客家话进一步演变过来官方交流的语言。
搞得大家的语音五花八门,一句话里有普通话,客家话,官话,三种语言混搭,叫绰号和对长辈的称呼依然用客家话,有的个别形容词用官话,愕然插上普通话。
特别老人和大人之间交流使用客家话,只从小孩学会了官话和普通话,大人和小孩又说官话,老师和学生说普通话有时也会说官话和客家话。
老人和小孩说客家话,小孩和老人说官话,小孩和小孩说五花八门话。
慢慢的全大队人都跟着小孩说一样的官话。反正能听懂就行,也没有人来纠正他们的语言转变,顺其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新的流行方言。
有时候绰号也有了新的改动,有的还是继续叫绰号,有的直接用实名,反正相当于不同人面前有不同的名字,和说话也差不多。
比如“小鸽子桶”就有简称为“荣里”实名汪土荣,
老建古实名叫邹建民还有排行名“谷国”
毛兔实名叫邹建文排行名“谷文”
闷子实名叫汪土发又叫“西山闷子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