雒阳,作为东汉的京畿,地处天下之中,与四方州郡道路相通。

        虽是雒阳不比长安,居于关中盆地,为四塞之地,独以一面当天下,然雒阳也是身在一处盆地中,外围有关隘重重,四面八方皆有要塞可以用来守御。

        如东汉末年,黄巾起义,汉灵帝以何进为大将军,率左右羽林军和五校尉营屯都亭,用来镇御京师,又于京都洛阳周围设置函谷、伊阙、广成、大谷、轘辕、旋门、孟津、小平津八关,每一关各置一都尉,以统营八关军政事务,来保卫京师的安全。

        依仗雒阳八关,外加黄巾起义不成气候,虽是黄巾于地方上沸反盈天,但京畿雒阳,却是始终处于一片祥宁之气中,而中枢的稳定,使得汉帝国可以从容应付地方的乱局。

        最终,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,被扼杀在了襁褓之中,即没有做到倾覆汉家社稷,也没有做到割据一方,未能使得局面脱离汉庭的掌控,到头来黄天当立的雄心壮志早早败亡。

        有着过去黄巾起义,朝廷守御八关的记忆,曾经是讨伐黄巾乱贼一份子的曹操,自是对于雒阳八关颇为熟悉,尤其是他过去在洛阳任过职,担任过洛阳北部尉的情况下。

        雒阳南面有三关,自西向东,分别是伊阙、大谷、轘辕。

        伊阙关,位于龙门山和香山的阙口,为两山相夹,伊河于其间穿流,其地势,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,毕竟左右皆是山峦,惟有中间可以通行,关口即狭,实难以攻取。

        大谷关,处洛城南五十里,旧名‘通谷’,是位于嵩山与龙门山间的峪谷,和伊阙关一样,大谷关也是一道狭隘的通道,不利于攻击的一方施展。

        轘辕关,地处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,为雒阳南面三关最靠近东方的关隘,此关较之伊阙和大谷,更为险要,其道路险隘,有弯道十二,回环盘旋,将去复还,是故得‘轘辕’之名。

        于曹操心中,对伊阙、大谷、轘辕三关的攻取难易进行排名,以轘辕最难攻取,伊阙和大谷则是不相上下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