彭羕顺着刘璋马鞭指向的区域看去,桃林塞之西,为渭河及黄河的交汇处,对面便是黄河的重要渡口风陵渡,也是一处极为险要之地,就此定论,若是于桃林塞之西筑城,可谓是一夫当关、万夫莫开。
“明公高见,于桃林塞之西筑起‘潼关’,甚是得宜,此关定然可为明公阻击关外诸侯,使明公不以关东为念。”彭羕颂扬了一句,他对刘璋的这个想法打出了十分的评价。
作为在关陇之地混迹多年的老滑头,贾诩在听到刘璋的打算后,他甚是惊疑和赞赏,毕竟刘璋的想法和他是不谋而合。
过去的时候,贾诩常常行进于函谷关,从关东到关西,或是从关西到关东,他每每经过函谷关的时候,都自觉函谷关有名无实,做不到秦时泥丸可塞的夸张程度。
通读典籍的贾诩知晓,那是因为沧海桑田的缘故,秦时的函谷关,为稠桑原上的一道裂缝,车不能方轨,马不能并鞍”,当真可谓“泥丸可塞”。
且秦时函谷关前有弘农河,为函谷关天然的护城河,敌人想要进攻函谷关,就必须先渡过弘农河,但由于弘农河紧贴着稠桑原东侧而流,河岸和关城之间只有一条狭小的窄路,大军根本排布不开。
至于绕过秦时的函谷关,确乎也是难以做到的事情,毕竟稠桑原上乃是森林密布,从崤山到潼津这一百多里路,到处都是密集的森林,行人都难以通过,更何况是军队。
因而秦时,只要守住了函谷关,便等于断绝了东西交通,纵使百万之众,也只得于关前叹息而已。
可至于今日,贾诩眸光变的幽邃了起来,今时今日,由于大河的水位下降,原本贴着稠桑原的河道裸露出来形成了河滩,由此关东的军队完全可以走河滩绕过稠桑原,而不必再走函谷道。
再加上稠桑原上的树木由于砍伐过度,早已失去了天然屏障作用,关东的军队也完全可以走稠桑原上面,不必只专意函谷关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