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稿件上,字里行间的故事仿佛都有了温度。

        苏锦翻开第一份稿件,作者笔名叫“青禾”,写的是《巷口茶馆》,讲的是乌镇老茶馆里的日常。

        王阿婆每天早上点一壶碧螺春、一碟茴香豆,老板会给熟客留着靠窗的位置,放学的孩子会趴在柜台边看老板包茶叶。

        她忍不住读出声:“茶馆的木质柜台被磨得发亮,墙上挂着的旧灯笼,灯穗子都褪成了浅褐色,却还在风里轻轻晃,这段写得真好,像咱们巷口的那家老茶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沈亦舟凑过来一看,指尖轻轻点在文字上:“细节很真实,但要是能加些茶馆里的声音描写,比如开水壶的鸣笛声,客人的聊天声、门外的自行车铃声,会更有画面感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他拿出笔记本,认真记下这个建议,“等会儿跟张姐说,让她跟作者提提,说不定能让故事更生动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一上午的时间很快过去,苏锦筛选出了七份优质稿件,每份后面都写了详细的亮点标注。

        连“文中提到的‘桂花糖粥’符合江南特色,可后续联动美食博主推广”这样的细节都想到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沈亦舟也帮着整理好了三份改稿意见,把张姐说的“情节节奏慢”“人物动机不明确”,转化成了“可以在第二章加入主角与家人的互动,让人物行为更合理”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适当删减环境描写,加快情节推进”这样温和的建议,还特意标注了“作者第一次投稿,语气要鼓励为主”。

        中午吃饭时,沈亦舟特意去公司楼下的便利店买了苏锦爱吃的草莓味冰淇淋,还提前跟店员借了冰箱冰着,拿到手时还是凉丝丝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