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言辞激烈,眼中满是愤怒与失望,仿佛朱雄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大错。
朱雄英微微眯起眼睛,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怒火,但很快又恢复了镇定。
他向前走了两步,朗声道:“钱先生,您口口声声说我离经叛道,可您是否想过,如今的大明,边疆烽火不断,北方的蒙古部落屡屡犯境,百姓流离失所;”
“内地灾荒频发,饿殍遍野,民生艰难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需要的是能安邦定国、救百姓于水火的人才,而不是那些只会死记硬背圣人之言,却对现实困境束手无策的腐儒!”他的声音掷地有声,在空旷的文华殿内久久回荡。
这时,礼部侍郎孙德厚站了出来,他微微躬身,语气却带着几分强硬:“殿下,即便如您所说,国家面临困境,但也不能因此就破坏科举的传统。”
“科举是天下士子的晋身之阶,是国家的根本制度。您如此轻易地更改科考内容,让天下士子如何适从?恐怕会引发士林动荡,影响国家的稳定啊!”他身后的一群大儒纷纷点头,显然对他的话深表赞同。
朱雄英冷笑一声,说道:“孙侍郎,你只知维护科举的表面形式,却不顾国家的实际需求。”
“若科举不能为国家选拔出有用之才,那这科举制度还有何意义?”
“至于士林动荡,本殿下倒要问问,那些真正有才华、有抱负的士子,会因为科考内容的合理改变而心生不满吗?”
第一百二十一章争议不断
“还是说,你们担心的,只是那些习惯了走老路、靠死记硬背谋取功名的人失去了优势?”他的目光如炬,直直地看向孙德厚,让孙德厚不禁有些心虚,低下了头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