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是亲家太明白闺女小小年纪当人奴才太不容易,之后哪怕闺女报喜不报忧,更是有白收的银票都不敢要。
就像亲家说的,他哪敢要,听着是想他家三丫在老夫人前面第一句话,可丫鬟护主有恩是本分啊。
他家三丫只要一日不脱离高府,就是他们高府的丫鬟,哪能不怕收了搞不好他家三丫小命都保不住了。
和亲家比起来,亲家母对三丫就差大了,好在还知道每年做几双鞋让亲家带给三丫,不然这娘当的!
说一千道一万,也就三丫能体谅人,换个心窄的,这样的娘,还想她供着,不翻旧账已经是孝顺闺女了。
心想之间,刘氏夸着夸着亲家母的同时,很自然的话题一转,便转到了周半夏这个老儿媳身上。
先是说起了她这个老儿媳有多贴心,引出她家三丫有多重情重义的本意,借此隐晦地表示孩子不会忘了她叔父婶娘大恩之意。
周夫人虽说之前一直无缘和刘氏见面,但这一路来的相处,加上从周墨兰平日里的来信中提到的一桩桩大事小事,她到底还是对于她家夏儿的婆婆有了一定的了解。
如此时,这位多会说话。
她自认是俗人,但还是很乐意听到她家夏儿的婆母视夏儿如亲女的为夏儿谋划,不枉她家夏儿也敬重婆母。
至于刘氏的言外之意,周夫人并未放在心上,她家夏儿是个什么样的孩子,她当婶娘的能不知?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