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时周秀才还没有回清河村开办村学,而赵家也住赵家村还没搬到县城,与清河村正好隔着一个镇。
一个镇东,一个镇西。
他大伯和赵老大就是同年、同月、同日进的镇上一家私塾,还没差半个时辰一起走上的启蒙求学之路。
之后,两人还是同一年参加的县试。
他大伯这一年也很顺利通过县试,只是考秀才屡次不中,都考哭上吊,而赵家长子恰好相反。
这一年他参加县试开始就一鸣惊人,从县试、府试、院试,场场名列第一,连得三案首,全村庆祝有小三元。
隔三年,再次中举。虽不是名列第一,名次却不低。
随后更是一鼓作气进京赶考,第三年传来消息,又中榜了。
至此,老赵家彻底翻身。
用“一人得道鸡犬升天”来形容都不为过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