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家的发展趋势,有目共睹,他们都是在杨凡身边亲眼看着,杨家和这个老迈的帝国不同。一个走下坡路,一个走上坡路。
他们人老成精,一双眼睛毒辣的很。尤其是杨家这些划时代的技术成果,让他们感觉这个世界恐怕要变天了。他们自然愿意投入杨家的阵营。也好在这乱世中给子孙谋一个更好的未来。
其实,士绅里面有一些明白人的,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做着有利于自己家族的选择。张五典因为喜欢科学,和杨凡是忘年交,所以在杨凡的体系里,很快就被众人接纳。
杨家的家奴们都恭敬的称呼海虹先生。刘鸿训也不会再原谅崇祯,他索性跟着杨家混了。刘鸿训是当过首辅的人物,能力和才干都是拔尖的,杨凡尤其欣赏刘鸿训敢于改革的勇气和魄力。
他那届内阁是崇祯朝,崇祯自己组的第一届内阁,也是唯一一届真心想大刀阔斧的改革的内阁。
结果,当时崇祯只想维持局面,不想真心改革,把他们都弄下来了。
之后上来的东林内阁,周敦儒、温体仁、都没敢真正动大明的体制。都是小修小补,甚至除了党争,屁事不干。
崇祯十七年,换了十九个内阁首辅,五十个大学士。号称崇祯五十相。
这么短的任期,这么频繁的人事变动,哪有时间沉下心办事,全是搞党争斗争去了。
都说人事就是正治。这也体现了崇祯没有一个明确的正治纲领。
就像教员说的,大的方向在一定的时期内是不变的。小的方向则是在大方向下,一直在不停变化的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