间,庙街变得这里的百姓都不认识了一样。这里搞得比传说的江淮家乡还舒服。

        杨凡第二天就坐衙办公,给五千六百九十七人全都重新编制了户口,发了粮本。有了编户就能有效管理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这里苦寒,生活艰苦,所以留不住人。杨凡打算增加给大家的福利。医疗、教育,分房。能搞的都搞起。只有你想不到,没有杨凡做不到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有了粮本就可以买一文钱三斤的玉米面。还有平价的盐和油。保证了所有人都吃饱,就能最快速的收拢人心。

        这里是边疆地区,留不住人可不行啊。

        杨凡还打算生孩子给补助,男孩给五十斤大米,女孩给两匹布。训练妇产科医生、护士来接生。鼓励来医馆生孩子。以此来降低生产的死亡率。

        另外娶妻也给补助。找不到老婆的官府出钱,向北山女真和索伦人购买少女配发给他们。婚后配发木屋一所。

        只有有了家庭的羁绊,他们才能安心扎根在这片蛮荒之地,把大明的土地牢牢地给我守住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杨凡重新把五千多人分给了七个世袭百户,准备上奏朝廷把苏桐封为指挥使。毕竟五千九百人也足够一个卫了。应该下设五个千户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,正常指的壮丁人数。这里的壮丁也就千人左右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杨凡认为不能寒了将士们的心。他准备上奏,把这里设为庙街卫。让苏桐做指挥使。再提拔相关官员。下设五个千户所。人不够,杨凡后续运输流民来补充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二天登记完了户籍,第三天杨凡就开始挨家挨户的,按照户籍登记的人口,走访每一户居民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