领看中文 > 都市小说 > 外科教父 >
        可是《nature》就是靠着这个奇葩的极富个性的审稿制度,成为三大顶级神刊之一,还是资历最老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在《nature》的历史上,曾经有一位非常优秀的主编马多克斯,凭借个人的主观判断,推送过很多优秀的文章。

        五六十年代,天文学家霍伊尔向《nature》投稿好几篇文章,这几篇文章专门讨论史前巨石阵的功能和宇宙本质,当时许多学者认为这些观点非常不靠谱,完全是离奇的猜想,可是主编马多克斯觉得非常有趣,直接予以发表。

        1977年,又是这位天文学家,向《nature》投稿一篇论文,这篇论文提出一个奇葩的观点——“地球生命源于星际细菌”,特立独行的马多克斯对这篇文章又是不审稿,直接发表,理由非常个性-——“评议专家无法有效判定这个假说是否合理!”

        言外之意就是只有他马多克斯才有资格判定这个假说是否合理。

        还有考古学家利基,1971年,曾经向投稿一篇文章《人类起源于非洲》,后来这位大牛自己觉得证据不足,要求撤回稿件,等到收集足够的证据再发表,主编马多克斯力劝利基不要撤稿,直接发表。

        所谓不审稿,不是主编或编辑不看稿件,而是稿件不给编辑之外的专家审稿,也无需通过严格的编委讨论,稿件的是否发表完全由编辑拍脑袋决定,借以彰显《nature》的完全独立性。

        再往前,1953年,沃森和克里克大名鼎鼎的论文-——“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”,这篇文章提出举世闻名的DNA双螺旋模型,当时这只是一个假说,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对于这篇文章,当时的主编布林布尔一拍脑袋,不审稿,直接发表,从投稿到发表只用了23天,布林布尔认为这种假说,任何一个同行专家都不会认可,所以直接发表才是最好的选择。

        正是这种特殊的审稿制度,杨平的论文可以被《nature》的编辑一拍脑袋,立刻予以发表,也可以被编辑一拍脑袋直接拒绝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,曼因斯坦最好在编辑拍脑袋之前赶到伦敦,与他们见面。

        《nature》的总部位于伦敦泰晤士河边,曼因斯坦没有闲情在河边漫步,他走进《nature》总部的玻璃门,直接往主编杰夫博士的办公室走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