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平觉得,这也是优秀外科医生的辩证逻辑,医生的敌人就是所有疾病和创伤。
这些天,杨平每天对郑保胜进行胸腔和腹腔穿刺抽液,以减轻液体压力对心脏的影响,让手术时心脏功能处于最佳状态,能够耐受手术和麻醉的打击。
如果一次液体抽取过多,胸腔腹腔内部压力会骤然失衡,失衡的结果就是脏器移位,也就是内脏疝的形成,有时候这是致命的。
为了避免这种致命状况出现,杨平小心翼翼,分次抽取,适可而止,一旦达到手术要求的条件便收手。
每次的病例分析和处置,李教授都会在场,通过观察杨平对病人的术前准备。
李教授的一些疑虑逐渐打消,他还没看到杨平做手术,但是心里已经对他多了几分认可。
几乎滴水不漏的术前准备,对病情理解的透彻,对解剖中不确定因素的处理,对人体结构功能的认识,各种意外预案的制定,都让李教授叹为观止。
更让李教授诧异的是,对于这个病例,杨平几乎掌握了所有相关的知识,并能够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,从原理上打通,做到举一反三,一通百通。
有时候杨平提出的一些大胆而富有想象力的方法,让李教授激动不已——居然还可以这么做。
李教授十分不理解,这个年轻人是如何做到的,难道他过目不忘,而且每天不用睡觉,所有的时间都在学习和思考?
可是依据这些天的相处,杨平并没有这样,他甚至做完手术,难得的空闲时间,都关在值班室睡觉,似乎并没有花时间去各种期刊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