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转过身,目光灼灼地看着李泓:“这里的一草一木,这里的百姓,这里的宫廷,早已融入了我的骨血。我不是在替谁治理这个国家,这就是我的国,我的家。”她走到李泓面前,一字一句道:“我毛草灵,是乞儿国的皇后,过去是,现在是,将来也只会是。除非陛下亲自下旨废后,否则,没有任何人,任何事,能让我离开我的国,我的家,我的……夫君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最后“夫君”二字,她说得极轻,却像惊雷般在李泓心中炸响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猛地站起身,紧紧将毛草灵拥入怀中,力道之大,仿佛要将她揉进自己的骨血里。所有的试探、不安、顾虑,在这一刻烟消云散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好!好!好!”他连说三个好字,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,“得妻如此,夫复何求!灵儿,有你这句话,朕便放心了。无论未来有何风雨,朕与你,共同面对!”

        帝后二人在这寂静的深夜里,紧紧相拥,彼此的心意在这一刻无比清晰地交汇。他们都知道,前路依然布满荆棘,内忧外患并未完全消除,唐朝的压力也迟早会来。但至少在此刻,他们的心紧密相连,拥有了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。

        然而,历史的洪流从不会因个人的意志而停止涌动。就在毛草灵表明心迹后不久,来自唐朝的国书,伴随着一支规模不小的使团,终于抵达了乞儿国的都城。

        国书的内容措辞典雅,先是恭贺乞儿国平定叛乱,国势日隆,随后便话锋一转,提及十年前的和亲之约,言明十年期至,大唐皇帝思念“公主”,特派使臣前来,迎请“永安公主”回朝省亲,并正式册封其为“国后夫人”,享无限尊荣。

        使团的到来和国书的内容,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,瞬间在乞儿国的朝野上下激起了巨大的波澜。

        民间议论纷纷,百姓们对这位带来和平与繁荣的皇后充满爱戴,听闻唐朝欲迎其回国,皆感不舍与忧虑,街头巷尾满是对皇后留下的期盼。

        朝堂之上,更是暗流汹涌。一部分忠于皇室、感念皇后功绩的大臣,如丞相、兵部尚书等,力主皇后留下,认为皇后已是乞儿国国母,与陛下情深义重,岂能因一纸旧约而离去?另一部分较为保守或与宗室牵连颇深的大臣,则或明或暗地表示,既然约期已至,大唐又态度明确,为免两国生隙,理应遵循旧约,送皇后回唐。更有一些心怀鬼胎之辈,暗中欣喜,认为这是打击皇后势力、搅乱朝局的绝佳机会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