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不再仅仅将桃源视为一个简单的“收容所”或“隔离区”,而是开始将其建设成为一个特殊的“文明记忆库”和“异乡人精神家园”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允许并鼓励穿越者们,在遵守“不对外泄露”的前提下,在桃源内部尽可能保留和传承他们来自未来的知识、文化、技艺甚至是一些无害的娱乐方式。

        他命人运送了大量的竹简、绢帛、纸张进入桃源,供他们记录所见所闻所思。

        王钟等学者牵头,在桃源内建立了一座“记忆档案馆”,系统地收集、整理穿越者们带来的各类知识碎片,从自然科学到人文历史,从文学艺术到生活常识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并非为了应用,而是为了“保存”,如同一艘搁浅在时空岸边的“方舟”,承载着另一个时代的文明印记。

        刘盈还下令改善桃源内的基础设施,仿照现代理念建设了更完善的供水、排水系统和公共卫生设施,推广更高效的农作技术,确保居住者的生活质量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甚至默许了一些简单的、不影响外界的“现代”娱乐活动,如棋类益智、编写话剧、举办运动会等,以排解穿越者们的思乡之苦和精神空虚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明白,要让这些来自自由开放时代的人长期安心居住,仅靠强制看管是不够的,必须给予他们一定程度的精神寄托和内部自由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个稳定、相对富足、且有共同语言和记忆的桃源,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内部动荡和外部渗透的风险。

        随着一批批新的穿越者被送来,桃源逐渐发展成一个拥有独特文化和社区治理模式的“国中之国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它寂静地隐藏在武陵的群山之中,如同历史长河主航道旁一个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的回水湾,收留着那些意外的漂流者,同时也默默见证着外部世界,在刘盈的引导下,缓缓驶向那既熟悉又陌生的未来。

        而刘盈自己,也在为他最终那个“回归正轨”的惊世计划,做着最后的准备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